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浅谈水利工程中建设施工技术的运用
作者:李优达  文章来源:期刊之家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7/18 21:00:18  文章录入:web33742  责任编辑:web33742

采用同一种混凝土。这就使施工作业十分方便,消除了两种混凝土结合不好的现象。

  (4)造缝技术。在某工程采用振动式夯改装手提式振动刀板,将PVC编织布条带压到碾压混凝土内。在拱坝的诱导缝需进行灌浆,某工程研制出一套可进行重复灌浆的预制混凝土组合块诱导缝造缝技术.并在拱坝中推广使用。

  (5)连续上升浇筑混凝土碾压混凝土坝是施工的关键技术。普定工程中采用了翻转模板,实行升程连续浇筑的方法,创造出连续4O多天不间歇施工,一次上升15m的快速施工记录。

  五、堤防工程防渗漏处理技术

  (1)垂直防渗墙是防渗处理最有效的措施。为了适应堤防建设的需要。各种薄防渗墙(小于30cm)造墙设备引进或研制了出来,加快了施工进度,提高了工程质量。施工方法大体可分为深搅法、置换法、挤压法和高喷法。深搅法应用最为广泛。使用搅拌机将土层与水泥浆一起搅拌,固结成水泥土柱。凝固后抗压强度为0.5~1.OMPa (砂性土为1.0~3.0MPa),渗透系数为nxlO一6ctrds。搅拌机已发展为三头、五头、六头多头机具,工效高,可保证墙体的完整性:

  置换法是利用机械开槽。填充防渗材料而形成防渗墙。开糟方法有液压抓斗(厚度29cm,墙深40m)开槽,以及射水法(厚度20—30cm,深度30m)、锯槽法(厚度,20—40cm,深度一般在20m以内)等。气举反循环法是近年来开发的一项新技术,成墙深度37m,性能良好,工效高,有推广价值;挤压法是将刀具或模具振动挤压到土体中.当起拔刀具或模具而形成空间的同时.注入浆液建造成墙。墙体厚度7.5~15cm,深度在18m以内;高喷法是利用能量高度集中的射流冲切掺搅地层,使浆液与土层混合凝结。高喷法的双管和三管适用于防渗工程(定喷、摆喷厚度10~30cm,深度25~30rr:旋喷直径70~150em.深2O25m)o

  (2)护岸工程广泛应用了新技术,主要有铰链式混凝土沉排护岸、模袋混凝土及合金纲丝笼块石。铰链混凝土沉排工艺:采用钢制扣件将预制混凝土块连接成排。其特点是集柔性与整体性于一体.能较好地适应河床变化,确保坡脚稳定,基本上不需维修。模袋混凝土(砂)护岸是用高强度锦纶丝袋均匀贴在坡面上,用泵充灌流动混凝土或砂的一种新技术。它具有施工速度快、可在水下施工、整体性能好、抗风浪冲击能力强、适应复杂地形的优点.其结构具有良好的柔性和透水性;合金钢丝笼是用合金钢丝制成的网兜,内装块石沉放于河底。网兜大小由实施地段的水流条件和河床变形情况决定。它具有强度高、柔性好、耐腐蚀、整体性能好、抗冲能力强、适应河床变形等优点。

  六、土工合成材料

  土工合成材料具有反滤、排水、隔离、防渗、防护、加筋等多种功能。它具有重量轻、施工简易、运输方便、价格低廉、料源丰富等优点。在大洪水防洪抢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垂直铺膜。

  采用垂直铺膜防渗的工程有10余项。用于堤防、大坝及透水地基。据观侧结果:可削减水头60%一90%。目前的最大铺膜深度达19m。

  冰上沉排。

  利用冬季冰封的季节.铺设石笼.下铺设无纺土工织物。在春天天气转暖时,冰面开冻.石笼下沉到设计位置。该技术在东北寒冷地区应用十分成功。它省去了许多机械设备,避免了水下施工,保证了工程质量。

  模袋混凝土。

  用于江河湖海堤岸防护.以代替砌石护坡。它的特点是:整体性好、适应性强、便于水下施工、不做围堰、施工机械化、速度快。

  三维植草土工网。

  它不仅可保护边坡(主要是背水坡)免遭雨水冲刷,且能美化环境,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环保效益。

  七、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施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广泛应用,取得了长足发展,堤防工程防渗技术、土工合成材料在水利工程中的推广应用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彦峰,高边坡加固的设计方法[J],山西建筑,2009-1O-10.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